2012年7月31日

我的第一組碳纖輪組:CORIMA VIVA S

原本這篇文章一直難產中,主要是沒有任何刺激讓我想要寫的動力,結果在Bikeradar看到本屆奧運公路賽金牌Alexandre Vinokourov的座駕介紹,讓我不該一下怎麼可以.....
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SL4 / Sram Red / Corima VIVA S (F) AERO+ MCC (R)
沒想到繼閃電牌與SRAM後,CORIMA也押對寶了,看來我聽從岳師傅的建議下,收集到半套金牌輪組。想當初在組WILIER時為了輪組大傷腦筋,原本只鎖定CAMPY輪組,但BORA One無交期,且50mm的框高並不是所有路段都可以使用到。SHAMAL太多人擁有,且又不是全碳纖框,HYPERON低框輪,我已有類似的輪組。所以挑著挑著,再加上聽從建議下就入手全地形CORIMA VIVA S。
輪組資料:
框高: 32mm,3K CARBON
鋼絲: 前SAPIM CX RAY 18條,後SAPIM CX 20條
花鼓: CORIMA S 花鼓
重量: 前480g 後710g
S是指2012年搭載新"S"鋁合金花鼓,方便保養的設計與全鈦軸心,個人覺得有吸取DT 240S的成功並加以改善,完全適合我這一個懶人 (不喜保養)。

路感上因採用實心框,所以相較其他接近框高輪組來說,顯得很硬,很直接。(本人只騎過C35 / ZIPP 303 / SHAMAL,樣本取樣是不夠多的...) 爬坡上不會因框高關係而喪失慣性,當然下坡就很恐怖了 (陽金最快 75KM/H),平路部分雖無50mm來得輕鬆,但龜在集團中,還是很怡然自得的,因此算是表現都在水平上的全地形輪組。
自知上述的心得很含糊,因此預計會做一次海倫ITT來比較與現有練習輪組的差異。(但小弟的弱腿與敏感度不如職業選手般,因此我想也屁不出個所以然... = =)

最後如果口袋夠深,好想把CORIMA搜集成套喔 (至少200張小朋友要掰掰.....一輩子的夢想!!)

2012年7月22日

重新體驗90年代的感動

最近都在與Wilier對話中,雖然感受到科技時代的進步,但對於鋼管車的路感卻逐漸淡忘。恰巧正好收到Velo Cafe的約騎邀請,想說都主打“輕鬆騎"的招牌,因此就決定把定位於"城市通勤車"的Pinarello拿來參加,沒想到確讓我吃足骨頭....
本次重點路線:大湖山莊>五指山>風櫃嘴 (市區路線就省略了)
距離:約 12 KM
爬升:約 660 M

這一條路線是當年我18歲剛拿到機車駕照時,每天騎車趴趴走的路線。五指山算是北部汽車,重車族群的聚集地,因此自然對這條路不陌生,但悲劇的是,以前是靠引擎,現在是靠雙腿,所以坡度的變化無法掌握清楚...也是這次差一點挫賽的原因。
AM 7:00 @Velo Cafe
大家都陸陸續續抵達集合點...希望今天Pinarello別讓我落氣~

補充:
這一台車因車架本身的管材就不輕,零件設定搭配90年代初C-Record套件與12H的Shamal,加上我選擇傳統分離式剎變把,52-40大盤配12-23 8S飛輪,整車重量超過10KG。雖然這年代是Campy零件製作工藝的高峰,但也是被Shimano SIS打掛的年代,尤其以前的剎把較適合外國人手型,再加上搭配螃蟹夾,雖然很美,但是重量重且剎車效果差,可想到今天下坡必定要面對抽筋的考驗。而Shamal經典30mm的框高設定,對後續輪組設計帶來新的里程碑..... (想幫 Shamal開文介紹了)
約 AM 10:30 @ 風櫃嘴
這條路線分兩個部分:前段從起點小7到伯爵山莊算起,很多瞬間陡坡,算整條路線最硬斗的一段,後段則從伯爵山莊的髮夾灣後一路緩坡到終點。從起點大湖山莊開始計時,花費了近52 min才抵達!在12KM與35度高溫的路程中,讓我對車子在20年中的進步有十足的體認。(後續補充)
無樹蔭遮蔽再加上不斷的陡坡,心跳居然來到久違的198/HR,加上車重齒比重,且一抽車又容易跳檔,迴轉速完全拉不起來,完全是人間悲劇....而到了後段,改變策略,全程使用40配23拉轉速慢慢龜上去,不但心率降低,爬升效率也大幅提升,就這麼到達了目的地。
約 AM 11:30 @ Velo Cafe
在山上與其他大哥們閒聊後,就進入了令人痛苦的下坡時光,難以想象從風櫃嘴滑到楓林橋需要花到24 min。(差不多只少我爬上來時間一點....) 歷經了雙手快要抽筋的通苦後,回到了Velo,閒聊一陣後結束了這一次的約騎。

小記:
90年代初期剛好是鋼管車與Campy套件進入演變與洗牌的時間點,因此這一時期的東西個人認為是材料與設計已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年代。(雖然我擁有還是發揮不出來...)也體會到以前的車手在只有如此的設備下,為何頂尖車手會擁有傳奇與浪漫色彩。
最後還是感謝Velo Cafe 的要約,除了與不少大哥們閒聊認識,對於我的Pinarello有更深入的體會與瞭解。
雖然定位在城市通勤車,但是偶爾拼一下山路,好像也會進化為勇腳一枚...! XD


2012年7月16日

Rapha Lightweight Jersey VS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朋友們在問:最近看你都買左手臂有一槓的車衣,買那麼多件一樣的東西不膩嗎?恩....Rapha低調的設計,除非每個系列都擁有,不然大家還真的認不太出來!剛好現在正逢炎炎夏季,身為宅宅就順道把入手的Lightweight Jersey與Super Lightweight Jersey做個差異比較,讓想要上網選購卻無分享資訊的朋友們參考參考~

比較開始: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左) VS Lightweight Jersey (右)
究竟這25鎂的差異在哪,讓我們看下去...
兩者正面都是做全開拉鍊,左胸LOGO袖字.....(無差異),但背面裁片與口袋設計就不同~

Lightweight Jersey背面中間因要車拉鍊,所以中間多一條獨立裁片,口袋設計為左右各兩開,中間有拉鍊對應衣服內裡的網布,其收納空間為全開口袋,右手邊還有一個拉練式小袋,因此有四個收納空間,拉鍊設計全採用直拉式。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背面為整片裁片,口袋設計與Classic相同,傳統三格並列口袋,中間打氣筒固定處為鬆緊帶,非單獨口袋,右手邊有一個平拉設計拉練小袋,並貼上反光條,因此同樣有四個收納空間,但容量是輸 Lightweight的。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左) Lightweight Jersey (右)
領口與袖口的收邊條,Lightweight使用衣服原先布料,而Super Lightweight使用類似超細纖維的布料做收邊,因此為何會呈現雙色的原因也在此。 (個人認為主布料太軟所以需使用不同布料做支撐)

Lightweight Jersey (上)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下)
腋下裁片的部分,Lightweight使用相同布料,而Super Lightweight使用網目較大的布料。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左)  Lightweight Jersey (右)

從主要布料成分來看,Lightweight 使用美麗諾羊毛與聚酯混紡,Super Lightweight則是100%聚酯。因此Super Lightweight布料為了增加排汗機能而造成布料手感較不厚實,穿起來較不挺的原因。
 
小故事 Super Lightweight Jersey (左)  Lightweight Jersey (右)

小記:
最近34-36度的氣溫中騎乘下,Super Lightweight排汗速度相較於Lightweight快上許多,但是口袋設計上,我個人還是偏愛Lightweight (因為可以裝鼓鼓)。版型上,Lightweight因布料關係所以較貼身,我也卡喜歡~

希望小小分享可以讓大家有一點點感覺... (雖然用iPhone照的很爛就是了..!!)
問:Lightweight裡的小口袋是裝啥,誰可解惑阿?(迷之聲:該不會是瘦肉精藥丸 ....)

2012年7月15日

Wilier MORTIROLO Lampre 試駕心得

Wilier也組好近1個月了,每個週末都騎著他去挑戰各式不同的路線,讓我能好好與他溝通,並體驗與GIOS Compact Pro的差異。
大大小小路線共計:
  • 紅樹林站 > 巴拉卡 > 二子坪 > 台北 
  • 106 > 五分山氣象站 (來回) 
  • 故宮 > 冷水坑 > 金山 > 三芝 > 101 > 巴拉卡 > 二子坪 > 故宮 (Rapha Ride) 
  • 貓空 (正、逆騎)
  • 平等里 > 冷水坑
  • 石碇海倫咖啡 (北宜)
共騎乘了約390KM,爬升約 5700M。(新車蜜月騎!)

整體來說,無論是上坡、下坡、平路,都給我非常好的路感與反應回饋。但是身為不專業的宅宅,還是要細部分享一下差異處,讓想要購買相似零件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前提是搜尋到我這篇文章~ 科科)。

我以國史館 > 海倫咖啡 (北宜) 這一條路線當作試乘心得分析的選擇,主要原因是我對路線的熟悉度及體能狀況值是最相近的,所以較有對照意義。

路線:
距離:約 11KM
爬升:約 460M

設備差異 (列出主要差異點,其他不細贅):
  • 車架:GIOS Compact Pro VS Wilier MORTIROLO Lampre 
  • BB:MICHE Primato Evo Light VS ROTOR BSA30 
  • 大盤:06 RECORD 鋁大盤53/39T VS ROTOR 3D+ 50/36T 
  • 飛輪:皆使用 RECORD 11-25T 
  • 輪組:AMBROSIO Crono F20 配 Tune Mig70/Mag180 VS CORIMA VIVA S 
  • 車重:9.5KG / 7.07KG
量測時間:
GIOS

Wilier
居然縮短了近5分鐘...不過心律,迴轉速都有提升!


差異:
  • 車架:Wilier 比 GIOS 抽車更容易,反應也更直接輕盈,畢竟這是壓縮車架的優點,但是輕盈換來的就是下坡不安感,少了那一份穩定度。 
  • BB:BSA30抽車踩踏起來反應更加直接安定,相較於傳統四方軸,那一份車架扭捏感不見了。 
  • 大盤:在使用相同飛輪情況下,更換了50/36的CT橢圓盤,上下死點能快速通過,且齒比變輕的關係,迴轉速不自覺地拉快了(心跳也同步上升),但是肌肉的酸痛感卻沒那麼的明顯,只是這樣的頻率我的呼吸還跟不上,所以橢圓盤好像真的有那麼一點效用。 
  • 輪組:VIVA S 比 F20更輕,33MM的框高帶來更直接的回饋,因此終於能體會大家所提到F20的軟。

小記:
對於騎慣鋼管車的我來說,換了碳車,真的讓時間縮短很多,騎乘更有效率,印證了造車工藝的進步。(難怪岳師傅說:舊車變成時代的眼淚) 不過,現階段的我還處在新車蜜月期,因此日後應該著重在訓練上,才可以將戰車的實力發揮出來。(要敗家功率計了嗎.....??)
Vie Kenny !!





2012年7月10日

2012 July Rapha Ride

到了每月一次的Rapha車友們相見歡的時刻,經過了大家在臉書上面投票決議之後,來介紹一下本次路線吧~
本次路線:故宮>冷水坑>金山>三芝>線道101>巴拉卡>二子坪>故宮
總里程:約95KM
總爬升:約2000M


這條逆騎大台北路線,開頭以平等里+冷水坑來下馬威,下滑北海岸後一段輕鬆平路,最後來段北海福座外加10KM巴拉卡緩坡來考驗你的意志力,算是一條具有挑戰性中等路線。

6:30 AM @故宮小七
不知道是否太興奮了,整晚睡的不是很安穩,所以導致匆匆忙忙的抵達集合處,胡亂吃點點東西,連照都沒拍,就出發了。(真是不專業...)從小七一路緩坡,目測約有30-40人左右,這一次的大家參與度真熱烈!




第一段:故宮 > 平等里 > 冷水坑停車場
里程:約27 KM




爬升:約790 M

剛開始設定到衛星站前都慢慢騎當做熱身,沒想到這次人數比較多,導致隊伍拉的比較長,因此在平等里派出所稍微等了一下大家。暖身完畢後,一過大樹下就開始衝刺,但是昨晚睡得不好導致心跳拉不上來,只能維持在85-90%的區間。在橫隔膜快要抽筋的感覺下,直攻停車場等候大家。(也因為如此,這一段完完全全沒有龍哥幫忙拍攝的照片.....泣)
先來拍個例行性大合照
第二段:中湖戰備道 > 金山小七 (陽金) > 三芝小七 (台2)

里程:約 40KM
爬升:約 270M

爬完第一道山後,不知大家是因為身體熱開了還是肚子餓了,下陽金整個衝衝衝,所以導致這段還是沒有照片。 (龍哥表示連摩托車都追不到我們,回家看碼錶最快時速還真的給他跑到70KM/H) 到了小七稍作補充後,清點團員們便開始準備奔馳在海岸段。
沒想到大家才騎不倒10KM後,就接連發生爆胎,整個就是悲劇。不但讓隊伍變的分散,且之後要集體完騎看來是很有困難度.....然而沒被受影響的我們便繼續踩踏。但經過白沙灣左右,太陽完全出來,氣溫直線上飆升,使得老梅到三芝的上下坡段,讓人倍受煎熬。

特快車~出發!
挫....爆胎!!!!!!!!!!!!!!!!!!!  (悲劇)
老梅段抽車~ (其實是快熱死了!想趕快把坡騎完)
第三段:三芝小七 > 線道101 > 巴拉卡 (線道101甲) > 二子坪停車場 
里程:約 20KM
爬升:約 860M

由於爆胎讓隊伍拉太長,所以決定我們幾個先行出發,向終點邁進。因我沒有從三芝騎101接101甲的經驗,且加上中午直曬的陽光,因此整個路段儘量把心律降低,減少不必要的體能喪失。約略過了近8KM左右,到了“北海福座”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制高點 (我好俗),過了不久下滑到派出所並稍作休息後,就邁入了今日的最高潮:巴拉卡公路。
熱到都把小帽戴起來遮陽了.......
最後10KM要爬升到標高約785M的終點,我,爺,小白三人小組 (外加龍哥) 開始進行挑戰。因都已騎快80KM了,所以大家都把強度放低,慢慢的騎,享受山林間的景色與蟲鳴。好佳在路上的樹陰把陽光遮蔽了不少,加上巴拉卡易起霧的特性,所以不會熱的很誇張,所以我們就一路龜到終點 XD
三人行
必有屁屁可看焉
最後我們這麼有說有笑就到了 : )
右邊的Jimmy很厲害,晚很久出發但憑自己獨推還是在我們抵達不久後也出現了。讚!
小記:

這次算是第二次跟Rapha版友們一同約騎、除了騎車外,也漸漸地對板上的朋友們越來越熟悉。此外,也順便體驗一下新駒的整體表現,我只能說,真的都太棒了!

最後還是感謝以下幾位:
萬歲爺的邀約,龍哥的美照,廣良兄提供的優質路線,小白哥的黑麥汁等....
And 一同參加的車友們, 大家辛苦了,我們下個月見!




2012年7月8日

Wilier MORTIROLO Lampre 組車日記

說這支車架敗入之後,就開始進行零件選配規劃,因個人喜歡騎乘路線以山路為主,所以零件選配上做進攻型設定。將現裝在GIOS上的06年Record變速系統,卡踏與坐墊做直接移植,並搭上以前多買一組06年Record銀色夾器,其它剩餘零件重新選擇,希望車子並存碳纖與金屬材料,散發出上一代碳車的味道。因此在我小小龜毛中,與岳師傅花了近2個多月的時間討論下才陸續將菜單開出(詳見先前網誌),而剩餘的輪組,水壺架,手把帶等小細節就打算在組車中直接構想完成。剛好時間點正卡在北宜經典賽,所以讓GIOS做一次完美告別比賽後便讓他退役,進行組車作業計畫。
陪我4年多的GIOS準備與Wilier做移植。(好像閃電霹靂車的橋段)
準備將量身相關數據填上,方便安裝設定。(話說這隻前叉也太歪斜了吧......)
中途跑去鬼混,回來時頭碗,煞車夾器,BB大盤組,中變,爪勾調整,鍊條已安裝完成。
隔天下午收到阿板傳來的照片,可以看出車的基本雛形已經出來。
說到輪組,水壺架,手把帶的決定真的很妙,我想又可以寫上一段了.....
  • 水壺架:從上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已經有放上Ridea的不鏽鋼水壺架,其實這個構想一開始來自Johan Van Summeren在2011 Paris-Roubaix Cervélo R3上的搭法。因為一開始完全選不到適合的碳纖系列,沒想到隨意搭配居然是這麼搭,且又不會挑水壺,讚!
  • 手把帶:一開始就選定用Cinelli的Splash系列,但是想說再來點不一樣的,所以搭配Giant Velvet系列,除了帶點Fixed Gear的街頭風,遠看也具有Splash的效果。
  • 輪組:最後讓我頭痛的是輪組選擇,打從一開始我是選用Bora 1 Dark Black,但是該死的義大利人回覆不出交期(又是正逢賽季老梗),且我常騎的路線又怕無法發揮出50mm的功能。因此開始趨向找30-35mm的框高,最後在岳師傅建議之下,選擇了CORIMA VIVA S。
完工照! 整車含碼表重7.07kg (無特別偷輕),真是令人非常滿意!
關於組車的這段期間內,在此感謝:達芬奇,彣錩,阿板,讓這台車可以一點一滴的組起來。 Thanks...!!!

最後關於輪組選擇跟車架整體表現,將於下回分享....!!

2012年7月4日

Wilier MORTIROLO Lampre 塗裝版

隻車架都在等待遇到有緣人(by 阿板),這句話形容這支車架與我的緣分,真是太貼切也不過了!當初為了準備西濱200K而購買水壺架鈦螺絲,隨意在車架區瞄到舊的Lampre配色車架,隨口一問後,沒想尺寸,價位與車架表現都是正巧我在評估碳車架中的區塊,正巧又是義系品牌,所以當然要把它吱下去!有趣的是當我買完單後,回到家才開始研究這支車架的評價,所以算是衝動性購買嗎?

廢話不多說,先來簡述這支車架讓我心動的原因吧:
  • 品牌:Wilier從Pantani時期我就注意到的品牌 (雖說Carrera跟Bianchi被騎的比較紅),但是好歹人家也是義大利老牌,因此Italy....PASS。
  • 塗裝:Lampre車隊跟我很有緣,5年前我還是騎Birdy時期,南京東路捷安特在做車衣特賣,好死不死我能穿的就只有僅只一件的Lampre隊版車衣,所以這算是鋪梗嗎?
  • 幾何:這支車架做小壓縮,是當年壓縮車架在大獎賽大顯神威時,義系廠在堅持傳統水平轉向壓縮的過渡時期產品,且當時的碳纖管徑還沒做得過於粗壯,尚保有一絲絲老車的味道(我的內心還是有鋼管魂)
  • 特性:如名字般,取自環義聖山之一MORTIROLO (Cima Pantani),幾何設計很適合做登山型車架,剛好很符合喜歡爬山的我。更有緣的是,我的上一台Pinarello車架名為STELVIO(Cima Coppi),所以我把環義聖山一次搜藏完畢..!!在Bike Radar上面的評價還算OK(反正我也騎不出來)。
結論=敗,關於組車文,將於下回分享~
車架假組上蠟,好看!
Cima Pantani 紀念像
Simoni VS Basso @ Mortirolo (坡金變態,連狀哥都說讚!)
這...........!!!!!!